“高校科研要积极引导教师往智库的方向转型,通过协同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发挥高校服务国家和主管部门顶层设计的智力支撑作用,加快建设适应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智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王稼琼
虽然到了下班时间,结束了教学工作,但辛苦了一天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祝尔娟教授仍然忙碌于参加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研讨会,与来自中央、北京、天津、河北等三地四方的专家学者研讨热点问题。同时,她领导的研究团队正全力筹备第四部京津冀蓝皮书的出版,该书将聚焦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提出系统化建议。
不仅仅是祝尔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各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都活跃在产学研一线,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智库作用。
协同创新,研究院搭建智库平台
至今,特大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三庚依然对2012年9月特大城市研究院签署共建协议的情境记忆深刻。那时,北京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签订共建特大城市研究院的协议,首经贸特大城市研究院依托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应用经济学博士授权点和两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发挥首经贸学科优势和特色,通过与中国社科院共同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为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研究院凝聚了校内外60余名专兼职研究员,以及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和在读博士、硕士,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前沿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协同创新研究领域涉及特大城市形成和发展规律、发展战略、产业形态、人口与民生、安全与治理等。”蒋三庚说。
据了解,特大城市研究院是国内这个研究领域唯一的相关研究机构,在特大城市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运行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区域金融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一批理论成果,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研究院致力于科研项目的实操性,引导学者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换来的就是政府对高校的想得起、用得上、离不开。” 蒋三庚表示。
高校“智”造,成果影响政府决策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首经贸京津冀一体化研究始于2007年,是国内最早持续研究该领域的高校,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通过长达近十年的研究,已连续举办8届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持续出版4部京津冀蓝皮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2013年版各类皮书综合评价排名中,京津冀蓝皮书(2013)位列第三名,在地方发展类蓝皮书中排名第一。京津冀蓝皮书(2013)总报告《京津冀承载力的基本现状与发展对策》获得全国第五届“优秀皮书报告”一等奖。
一系列研究成果被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所采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被中央有关部门征集。叶堂林、王文举、祝尔娟《促进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的四点建议》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要报》采纳。
“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京津冀一体化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前瞻性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了智库决策依据作用”。作为特大城市研究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祝尔娟表示。
智“汇”平台,优势互补服务经济社会
“政产学研要求协同发展,打破了学校内部学院之间的隔阂,加强了国内院校的合作,将不同协同单位的优势整合到协同平台上,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蒋三庚表示。
发挥智库作用,也要实现国内国外学者智慧的融合。2014年,研究院与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合作研究《美国特大城市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项目,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共同开展《世界特大城市发展:规律、挑战、增长控制及其评价》等项目研究,加强了研究院智库国际化成果积累。
项目申请过程中,特大城市研究院还尝试采取了部分项目委托招标的形式,每年有多个项目面向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招标,项目课题完成状况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该校还相继完成《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思路研究》《首经贸协同创新任务凝练研究》等研究报告,推动将学校经验复制到更多高校。(人民日报2015年3月26日第18版,衣大鹏)